查看原文
其他

永远的还念(一)——外婆诞生120周年纪念

地球村公民 庐山真容 2023-06-26

我的外婆夏德贞(一)

——刘凯德 刘莉  刘浩雄 编著


外婆夏德贞,1903年6月3日,出生在江西九江市。外婆六岁失去父母、弟弟,是她姑姑靠替人洗衣、做针线把外婆带大。外婆坐在教会女校窗外听讲课,听懂了课本,被基督教会学校免费收留入学,考试一直第一名,直到上大学,成为高级知识人才。

外婆晚年时,写了她的生平自传寄给我,外婆写的自传是她前半生的真实记录,也是我们了解外婆前半生的主要来源。1938年8月日寇占领九江以后外婆的经历,外婆自传中未写,我们根据外婆的讲述、我们的亲身经历、外婆的老照片等各种信息渠道,编写了“后续”。“后续”简单回顾了外婆解放前、后的经历,文革中遭遇的迫害,改革开放后重见光明安渡晚年的平静生活。

二零二三年六月三日是外婆诞辰一百二十周年,谨以此系列文章纪念我的外婆。    

——刘凯德


外婆的自传


我是怎样入小学

当我六岁时(1909年)父母双亡。父亲是1909年5月23日去世;祸不单行,6月27日,母亲与小弟同日去世。农历冬月,大弟出麻疹去世。只留下姑母和我二人,上无片瓦,下无寸土。

姑母是封建社会的女人,不识字,没工作能力,我们二人生活无着。姑母给人洗衣、做针线度日,到人家家里拿衣和针线都是由我拿送。姑母更是苦命人,她15岁,父亲12岁时,没有了父母,姐弟二人相依为命,父12岁时由邻人领他每天去衙门抄写公文。我父三十岁时才娶我母,生我姐弟四人,我居长。因父母过世,姑无人做主,故未婚。我们一家是九江市的城市贫民。

我家住九江柴桑路,对门住有美国姐妹两人,她们很有钱,据说她们父亲是银行家,死后留下很多产业,她们姐妹来到九江传教(是受美国的基督教教会派遣的第一批独身女传教士昊格矩和霍格)。她们到九江建了一礼堂传教,又开一女子半日学,请一中国老师教学生。当时中国重男轻女,不让女孩念书。半日学女孩上午半天学习、下午半天回家,可帮妈干家务、带弟妹。

学校离我家不远,我也想去念书,可是那时连饭都吃不饱,哪有钱去上学?我每天除了拿送衣物外还要给鞭炮店插炮引,家中无柴缺菜,我还去打野菜、拾柴,得空时我就坐到学校门口听师生教学。

日久,老师问我,你为何常坐我校门口?我答,听老师讲书、学生读书。如是,老师考我听到什么?我背给老师听,他高兴我听会了,告外国人知。外国人喊我去,问我:“你喜欢读书吗?你为何不上学?”我答:“喜欢读书,没钱上学。”她了解后,叫我上学,不收学费。

次日,她派工友送文具、书包等,让我免费上学,时我八岁。因我学习非常认真、刻苦,成绩好,又守校规,老师待我好,同学们与我亲善,放学后常到我家帮我插炮引、拾柴、打野菜,一点不影响我的生活。校长见我成绩好,每月津贴我大洋三元。我姑侄二人的米、油花费够了。真是做梦也梦不到的好事!好景不长,到我十二、三岁时,学校停办,我开始失学,结束了四年的“女子半日学”小学生活。(待续)


注:1842年,中英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开上海、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为通商口岸,称为五口通商。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。1950年代~1990年代,香港成为中外贸易中心。
1858年,根据《中英天津条约》,增开牛庄(营口)、登州(烟台)、台南、潮州(汕头)、琼州(海口)、汉口、九江、南京、镇江为通商口岸。
1861年,九江正式开埠通商,洋行和民族工商业也随之逐渐开始发展,,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埠,华洋商家杂处,南北货物汇集,一度成为全国“四大米市”、“三大茶市”之一。

1868年,新闻纪录摄影的先驱、苏格兰人约翰·汤普森拍摄的九江街头,卖馄饨、理发等,在今天九江大中大、华新广场一带。

瓷器店,江边到烟水亭一带

甘棠湖烟水亭,远处宝塔为能仁寺

注:编著者授权本公号原创发布。非常抱歉,标题把怀写成还,却修改不了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